現在登錄網址:太極源流  --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太極源流 經典拳論 佛說禪語 經典文集 太極佛堂 身心靈之科學探索 太極小說 內家拳舊聞
太極拳與書法 林老師開講 太極名家論靜 內家功夫 太極名家論鬆 百家爭鳴 太極名家論空 太極拳與中醫 打坐

太極拳道 / 李光昭先生  家傳揚氏太極拳
何謂空(1)
師云:拳要空。大凡太極拳修煉者都知道,盤拳走架要“手手不空”;而在與人交手時,老師會一再告誡要“四梢空接手”、要“妙手空空”。李亦畬大師在《走架打手手工要言》中明確提出,太極拳要“引進落空”。如此看來,“空”在太極拳修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什麼是太極拳所言之空?到底是空還是不空?這個問題就成了每位太極拳修煉者不容回避且必須正確悟懂的關鍵所在。

何謂空?師曰:虛者,空也。由此可知,虛與空似乎是同體又同義的關聯詞。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形容有人內心世界極為空虛,這是批評此人生活無目標、無方向,終日無所事事、無所追求。然而,太極拳修煉者卻恰恰在苦苦追尋著空虛。正如太極拳前輩孫祿堂大師在論及拳之奧秘時所言:“心中要有空虛之象”。誠然,此空虛非彼空虛。有朋友問:修煉太極拳為什麼要有空虛之象呢?回答是: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所言之虛與實,即虛為實之體,實為虛之用,實為虛的外在表現。又因為:虛者,空也。猶如釋家所言:虛空為道本。所以太極拳修煉必定要虛而空之、空而虛之。太極拳要以虛空為本、以虛空為主、以虛空為體、以虛空為重。空即虛,虛即空。能空虛則能由此虛空生出實有;這種在虛空中由神、意、氣之中和所生出的實在,可以理解為太極拳所言之內勁。也可以說,內勁是太極拳修煉中“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的產物。因此可以斷言:若無虛空,必無內勁。在此借用禪宗一句真言: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此處得力、省力之力,即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有形有象之本力;無限力即是由虛空所生之無形無象的有力之真實,即太極拳內勁。求得虛而又虛、空而又空,空空蕩蕩,一片神行,省棄了本力而得到了無限力。這也正是太極拳修煉中追求虛無的真義所在。

太極拳道所言之空,和其他太極元素一樣是分陰陽、內外的。我們把有形的人身各部分之空,稱之為陽空;把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的那部分空,稱之為陰空。當然,人身有形而具體的陽空,也是太極拳修煉中的首要而必要的重要基礎內容。比如,拳論要求修煉者“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這就要修煉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頸、肩、肘、腕、脊、腰、胯、膝與踝九大關節,能做到節節鬆空、節節靈動;各個關節空隙處毫無僵滯;有如裝上軸承般轉動自如;全身之筋骨皮均有隙而分,伸縮隨意;人體之孔穴關竅,皆能空通無礙。正如楊澄浦祖師在《太極拳十要》中所言:“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內勁。”此段論述,甚是經典,明確地告訴我們,修煉者人身之關開竅展、孔空穴通,處處虛空無礙,是內勁有得的重要條件。當然,把有形有象之形體,虛空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則是太極拳道修為所追求的上乘境界。能把有形之體虛空到若有若無、忽有忽無,則在與人交手時就能做到“四梢空接手”而“妙手空空”。對方明明抓住了我的手,要能夠做到說沒有手馬上就沒了,讓對方抓住的是空手,而我卻能勁藏於內;隨機將對方的來力引落入自己的一片虛空之中;在這一虛一空之中,將內藏之勁頃刻爆發於敵。

太極拳修練中,有形之陽空固然重要,但太極拳之空,絕不僅體現在有形有象之實體上。太極拳道更崇尚、追尋無形而抽象的陰空。無形之陰空又分身內和身外兩種。

太極拳道所言身內之陰空,就是要從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的無形而抽象的神、意、氣上去尋、去悟、去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為什麼要致虛且至極?致虛就是給自己的內心騰出足夠的空間,去除心中存留的各種妄欲雜念,留出最大限度的空白。人之初,性本空;然被世間五花八門的私欲所惑,使本來空靈虛明的內心,被妄欲所侵,被私念所占,如同一隻本來潔淨明亮的空杯子,被汙物填滿。因此,首先要把杯中的汙物逐一清理,杯子才有可能恢復原始的空明,這只杯子才可以放入有用之物。所以,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才能由虛空而生出有力之真實。比如,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一個不容質疑的法則。可是,很多練拳多年的人,在與人打手時,依然本能地以力手相接。可見,長期形成的用力習慣頑固地佔據了人的內心。如何才能變用力為用意呢?辦法只有一個:從自己內心入手,致虛守靜,讓自己內心空虛清淨下來;大膽而堅決地丟棄習慣用力的錯誤思維,騰出空間,則四梢空接手的正確思維才能在虛空的內心生根。這種心之改變,定會引領自己在不斷地修煉中減掉用力的舊習慣,從而“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此,用意而妙手空空之正確習慣,在自己內心的虛空中真實地生根了。

何謂空(2)
太極拳道 / 李光昭先生 家傳揚氏太極拳
太極拳道所言之空如前章所述,是分陽空和陰空的。陽空之實質是把有形之體,實而虛之,虛而空之;陰空之實質是把無形之象,空而虛之,虛而實之。太極拳言之陰空又分為身內陰空和身外陰空。身外之陰空因其與己身的關係更加模糊,更加抽象,而往往被修拳者忽視。可是,身外之陰空在太極拳修煉中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何謂身外之陰空呢?如師曰:天地之間也。究其實質,身外之陰空即人之身外空間。太極拳對於身外之陰空的修為,就是要能做到正確而自如地掌控並調整自己與所處之身外空間的內在關係。好像在海中游泳,無垠的大海即身外之空間。能否在波濤洶湧的海中隨波逐浪,除自身的條件外,還必須具有根據海水的溫度、海浪的大小與風向的變化等身外空間的具體情況,隨時改變和調整自身的動作、節奏與方向,才能與大海融合為一體,乘風破浪,隨意暢遊。這就是能在池中游泳卻不一定能在海中游泳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們知道,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所言之內與外,除指自身的神意氣與筋骨皮,更重要的是指自身與身外之空間。人如同宇宙萬物一樣,都是在天地空間中孕育而生。離開身外空間,人將無法生存。因此,能做到調控自己,使之與身外之空間相合相融,掌握了自我利用空間與駕馭空間的能力,是太極拳修為的重要內容。《拳論》曰:“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著己身更為不妥。”此論一語道破太極拳修煉身外之陰空的奧秘。太極拳之真功,既在身內又不在身內,既在身外也不在身外,而是在己身與身外之間矣。

我們知道,身外空間似乎觸不到、摸不著,空而無物。而太極拳對身外陰空的修為,恰恰要觸得到、摸得著,空而有物,從而真正做到虛而實之,空而不空。如師所雲:“身外有物,手手不空。”太極拳前輩明家,在談及操拳之感悟時,無不形象地把之稱作“好似水中蕩舟,”比做“猶如空氣中游泳”。前輩先賢用蕩舟與游泳來闡明身內與身外空間的內在關係,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走拳盤架時,一舉手即要與空間空氣相鼓蕩。如此才能感悟到“處處堋勁”之真義。一投足就要有如立于水中之舟板,似起隨浮。這樣才能體會到拳中“行舟勁”的滋味。

“身外有物,手手不空”的關鍵是如師所雲:“身外須有意”。《拳論》曰:“全憑心意用功夫。”我們知道太極拳內功的核心是神意氣的中和,而意是神意氣之樞紐。這個意上能通神,下能運氣,因此說太極拳內功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身外有物如莊子云:“在己無居,形物自著。”物即指身外空間之萬事萬物。我們要與身外之事物接觸而產生關係,就要應物自然,就要用自己的意念去感悟外界的變化,與之相合而共鳴。當我們通過太極拳修為能做到把身內之意與身外之物相合一體時,即能進入:明心見性,以物觀物,兩倆不相傷;如鏡映物,了然盡見,物我兩忘,渾然一體。人和心盡見,天與意相連。這樣在與人打手時,自己與對手相融相和於同一空間,渾然一體,無我無彼,隨心所欲,運化自如,以至應物自然。

世間萬物,形隨不同,道理如一。美國NBA籃球名將喬丹在談及在籃球場上內心的體會時,他是這樣說的:“當進入狀態時,我感到整個球場是空的,沒有了對手,也聽不到觀眾的呐喊,一片空寂無聲,只有我和手中的籃球。此時,我可以享受般地隨意把球裝入筐中。”喬丹在籃球場上的這些感悟,真可謂是暗合道妙!當我們邁入拳場時,如能做到身內身外,意物合一,不空而空,唯我獨行,對手深陷于吾身外意的層層包圍之中,以意治之,何須用力,其焉有不敗之理!

何謂空(3)
太極拳道 / 李光昭先生 家傳揚氏太極拳
太極拳道所言之空,就身內而言,既是空體之陽空,也是空性之陰空。空體即指有形之體要不空而空;身體處處展關開竅、空通無礙;有形之體如水中月,似鏡中象,實而虛之,觸而空之,通體虛空。空性即指無形之神意要空而不空;內心世界空空蕩蕩、空而無牽、空而不掛,空而不藏。然而卻萬象皆存,無所不在,此乃“真空生妙有也”。就身外而言,即虛空之性體與身外之空間要相合一氣。空內有空,空外亦空;空入空出,內外皆空。此乃:“空不空,真空也”。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空在太極拳修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不知空、不懂空、不會空、不能空,就無法邁進太極拳的大門。”那麼如何修煉太極拳之空呢?當然,從以上論述中已經知道了空有多層不同涵義和內容,為了較為形象而具體地體悟空的內涵,本文僅就空體之□□□ 太極拳言空,首先是要做到有形之體虛而空之。我們知道人之身體分有上中下三節。空體就要做到:上空手、中空胸、下空腳。如何才能做到手胸腳三空呢?師曰:“提沉含拔、左右散(4)”。即上提下沉,前含後拔,左右散開。比如,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要含胸拔背,而在中節空胸時僅有含胸拔背是不夠的。也就是說,除胸部膻中穴有向內虛含之意,背部有後拔之意外,還必須要上提頂與下沉胯,同時自膻中穴向兩肩左右散開。如此,胸才有虛空之感。請注意:無論是提沉含拔,還是左右散開,不是肌肉形體的動作,而凡此皆是意。

關於空胸,我想說明一個問題。拳論曰:“其根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裏明確地闡明了手腰腳各司其責而總需完整一氣的重要。但其中並沒有談及胸。為什麼要空胸呢?師曰:“腰主宰必空胸。”也就是說空胸是主宰於腰的必要前提。胸不空則腰不主。

師云:“手要空。”關於空手,楊澄浦先師則要求:“掌宜微伸,指要微曲。”空手關鍵是手心要空。手心正中是勞宮穴。以勞宮穴為中心畫一橫一豎成十字型。中指向上有提伸之意;掌腕向下要有沉拉之意;勞宮穴向內有內含之意;手背向後要有外拔之意;沿十字一橫要有左右散開之意。如此,手心、手背、手掌、手指豎開橫散、對拉拔長。手心虛空似有含球之感;不空而空,空而有意,此乃空手也。

同理,腳要空。空腳關鍵在於:雙足平鬆落地,切忌趾抓地、腳蹬地。而是腳趾鬆開,腳背有上拔之意;腳心之湧泉穴須有內含之意;腳趾向前提伸,腳跟向後沉拉;以湧泉穴為十字中心,須有向四周自然而均勻散開之意。腳心則有虛含空吸而親吻大地之感。此乃空腳也。

太極拳修煉中,真正做到空體虛靈,除空手、空腳與空胸外,還要訓練自身各點均能虛而空之。在身上任何一點都能“畫”出一橫一豎十字型;再由此點沿橫豎自內向外,以提沉含拔左右散之意去自然而運化,則此點即為空。這樣,在與人打手時,以空手接敵,對方摸到我身上任何一點均能虛而空之;挨著何處何處空,則對手落入我的虛空之中,不知所措,只有拱手認輸。這正是拳偐所云:“太極無手處處手,周身無處不空靈,挨著何處何處發,一橫一豎打天下。”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修煉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悟。當我們初步認知了空體、空性的內容後,還要進一步體悟空的更深層內涵。即空與中、空與定、空與明等內在的關係。從而沿著太極拳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階梯拾階而上,邁進太極拳所言空的更高階段--中空之勢。

關於空與中,太極拳所言之中,我們已經多有論述,簡言之:無過不及。當我們進入了空的狀態,這是既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也感覺不到別人的存在。此時哪里有過?何有不及?此刻,體似懸球,在靜寂的空中隨意飄蕩。一切皆空,唯有那種無以言表的輕安舒適之感。此安舒之感即為中。由此可知,空而中,中能空,空即中,中即空。空而不空之不空即中也。正如丹書所云:“中者,虛空之性體也。”

關於空與定,我們知道定即虛實變轉之瞬間。而空也是在虛實變轉之臨界點。此點非虛非實、亦虛亦實,非動非靜、亦動亦靜。此虛實動靜變轉瞬間之刹那為“零”界,即為空。而此點即是止,也是始。對人而言,別人摸不到我任何東西,此為空,空而無物;對己而言,虛實動靜起止變轉唯我獨控,此為定。由此可知,空中定,定而空,空即定,定即空。空而不空之不空即定也。此乃真空生妙有,妙有空而定。

關於空與明,太極拳道所言之明,即拳論:“著熟漸悟懂勁,懂勁後階及神明”之明。太極拳修煉至以空入拳、以拳入道、拳道通一,才能真正體會到複命歸根之意境。此時,空體空性,空而不空,空我忘我,不空而空。這才能進入了太極拳修為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空明虛靜、一片神行的最高境界。為此,恐怕我們將要畢生為之奮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