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登錄網址:太極源流  --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太極源流 經典拳論 佛說禪語 經典文集 太極佛堂 身心靈之科學探索 太極小說 內家拳舊聞
太極拳與書法 林老師開講 太極名家論靜 內家功夫 太極名家論鬆 百家爭鳴 太極名家論空 太極拳與中醫 打坐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於鬆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鬆,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鬆。「鬆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鬆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於湧泉穴中。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鬆,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他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鬆。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 

李雅軒 /  楊式太極拳名家說:“只要周身鬆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感覺兩臂、兩手鬆軟軟、沉甸甸的,才是練對了。在這個時候,兩腳兩腿是很柔彈的,很扎實地踏在地面上,這樣子才對……全身各部如鬆得均勻舒適了,便會感到掌心指肚之間發泡發脹,泡鬆鬆、脹鼓鼓的感覺,靈感無比……在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鬆得如繩拴在肩上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兩臂有鬆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倒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打人不入內,是鬆的功夫不夠,尚未鬆淨。

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特別強調練太極拳要鬆,而且要大鬆,要鬆透。鬆得週身毫無拘滯之力,鬆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覺。身勢鬆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鬆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鬆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盪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佈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鄭曼青  /  楊式太極拳名家說:“真鬆透了,手要提起來時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運動就像在水中遊動一樣,空氣的阻力自己會感覺出來。”美國的施一鐫史密施先生請教鄭曼青時問:“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鬆?”鄭曼青是這樣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鬆不鬆是客觀的。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鬆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地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鄭曼青大師有個叫龔作漢的學生,他有一次問大師如何鬆法和鬆到什麼程度,鄭曼青回答說:“要鬆到什麼程度呢7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他的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會自己跌成重傷。我打人家呢7我會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

郝少如  /  武式太極拳名家在上海授拳講課時說:“肩鬆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肩鬆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鬆。腹鬆也要通過腰,腹鬆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鬆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骨頭在肉的鬆沉的同時也耕飄起來了……再就空鬆二字來說,鬆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鬆一起實現,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滯’。”

蔣玉堃  /  楊式太極拳名家說:“沉肩是鬆開肩頭,又稱鬆肩,使肩胛三頭肌出現一個低窪,能穩妥地安放一個雞蛋。這個標;隹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是能達到的。鬆腰’兩字的提法比較籠統,應該是‘鬆腰肌,。因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經,能夠自我控制,腰椎骨則不能。而單獨鬆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時放鬆的條件下,腰肌才能放鬆。

汪永泉 /  楊式太極拳名家說:“真能進入腕部鬆開階段,手腕會有較長一段時期感到不得力,甚至連提一暖瓶水亦覺艱難。待內氣貫足之後,腕內勁不僅能恢復,還會比以前有所增強……在運用氣使全身放鬆時,可以想像內氣通過小腹,經兩腿內側微前下行,過內踝到達足心湧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側上引至兩胯,並且以意導氣,向四周散去,想像其形成一個直徑約lm左右的氣圈,胯在氣圈之中,散的過程可以比喻為石頭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紋逐漸散開。

林墨根  /  楊式太極拳名家在《也談太極拳的鬆肩》一文中說:“在意念的引導下,讓臂與肩像鬆脫開了似的。這樣當身腰轉動時,轉動所產生的離心力去牽動手旋轉;當身下沉時,地心吸引力去引動手沉降;當身腰前進或後退時,前進或後退的慣性帶動手向前或移後,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應借助地對腳的反坐力,讓這個反坐力由腳而腿而腰傳遞至手。身勢的進退、升降、旋轉均應如此,不然就會懈。要做到鬆而不懈,這是關鍵……略微著意去鬆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虛實變換的需要。略微著意去鬆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在許多場合還有助於立身中正。”